太過嚴以律己,何以越容易拖延?原子習慣沒有說的事:面對內在衝突

面對拖延,追求速成的主流推薦作法,是採用各種證實有效的行為療法策略(如著名暢銷書原子習慣),將困難的事情予以習慣化。


不過「知易行難」卻始終是一個問題。

筆者觀察到,有許多人並不是不知道這些方法、也嘗試過,卻仍然處於理智上知道,情感上卻強烈抗拒執行的狀態。

使得前述再有用的行為策略也派不上用場。


心理治療的一種切入觀點:是由於「內在的心智狀態」處於某種衝突與困難的緣故。有沒有其他出路?這也是本文所要貢獻與討論的地方。

迷電玩、半夜追劇有問題?我們的嗜好是精神糧食還是心靈毒藥?

著迷於電玩與影視戲劇,到底是精神食糧還是心靈的慢性毒藥呢?

現代人沈迷於電玩或影視時有所聞,如果我們只是直覺對沈迷於其中的人說:「你太沈迷了,要克制一下啊!」

那就太可惜了


本文一起討論沉迷與成癮的不同觀點。

當人無法依靠,你依靠什麼?那些依靠「食物」而非依靠「人」的片段

片段一:「我不愛吃蛋糕,但是這個時候買母親節蛋糕,可以讓我有種過節的感覺。我會想起母親還在的時候,我們全家都會… 閱讀全文 當人無法依靠,你依靠什麼?那些依靠「食物」而非依靠「人」的片段

我內向我驕傲?我們如何吃下內向者的自我認同?

在心理成長與心理類的書籍中:「內向」、「高敏感」的特質或人格標籤,是近年蔚為風潮的題材,也受到大眾歡迎。本文將以概念上最容易理解的——「內向」,來談「我們何以容易認同自己是內向者?」。

失去重要的人為何憂鬱、過量飲食?對他/她「又愛又恨」可能是關鍵

你是否曾經陷落這樣的感受:失去所愛的人,可能是過世,也可能是關係結束(比如分手)。

你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他/她」了,但你彷彿不知道還失去了「什麼」,心中感覺到無比的空與冷。

失去「他/她」,是外在的實體。

失去「什麼」,則是內在的意義與象徵。

這種你知道失去了「誰」,卻不知道失去了些「什麼」的感覺,是憂鬱的可能性之一。

你會小事過度反應?或許是為了保護自己

某些聲響令自己全身發抖;人群擁擠令自己焦躁不安;一句平淡的話就令自己勃然大怒或大哭。

你會不會覺得有時候自己當下對一件事情的反應太強(或太弱),超過了一般反應、不符合常理?

這些有可能是創傷反應,但也未必都能用創傷反應來解釋,還有許多可能性。

然而書中提供的一個指引,卻非常萬用:

從自責、沮喪地對自己說:「我有什麼毛病、什麼問題?」

重新修正為對自我好奇與探索的問:「我發生過什麼事?」

感到不獨特、無價值的你,如何在《黑心居酒屋》看見有價值的自我

「我覺得什麼都會做,但樣樣不精通的人,在職場上一點價值都沒有,隨時都可能可以被取代,少了自己好像一點差別都沒有。」於大公司擔任行政助理的小秋,在居酒屋吧檯前對老闆娘表達這一番心聲。

小秋日復一日的重複自己已經熟悉的工作, 領著固定的薪水,過著固定的作息。心中厭倦一切,這恐怕就是大家不陌生的職涯撞牆期吧!

究竟哪裡有出路?到底是否要離職?我的價值在哪裡?若你也三不五時有此心聲,邀請你繼續看下去。

「老是有話不敢說?」日劇《武士美食家》三個觀點,教你說出心聲、消化委屈

你是否經常覺得在意他人眼光,無法做真正率性的自己?無法說出想說的話?

面對冒犯自己的親戚、上司同事、路人甲忍氣吞聲?牙癢癢氣在心裡怨恨自己的窩囊?

《武士美食家》(又譯:浪人餐桌) ,正是在描述一名退休中年男子如何一步步活出自己心中武士的再成長歷程。閱讀本文無需看過此劇,筆者將從心理學觀點,抽取三項重點,向各位讀者說明,幫助我們活出率性自我與內在武士的要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