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過嚴以律己,何以越容易拖延?原子習慣沒有說的事:面對內在衝突

關於拖延,你有沒有遇過下面這些情況:

下班後要去運動,躺在床上滑手機就過了一兩小時太晚了?

「只好下次再說」


標題的「運動」可以代換為工作、唸書、家事整理,許多你覺得想做、該做,卻遲遲沒有去做的事情。


【培養好習慣,就是拖延的解決之道嗎?】

面對拖延,追求速成的主流推薦作法,是採用各種證實有效的行為療法策略(如著名暢銷書原子習慣),藉由獎勵、跟日常行為連結,任務切分從最簡單的第一步開始…等種種技巧,將困難的事情予以習慣化。


「因為習慣,就不費力。」


然而有時候事情沒這麼簡單。

如果這些就已經能幫上忙,這或許很好,不過「知易行難」卻始終是一個問題。

筆者觀察到,有許多人並不是不知道這些方法、也嘗試過,卻仍然處於理智上知道,情感上卻強烈抗拒執行的狀態。

使得前述再有用的行為策略也派不上用場。

有沒有其他出路?這也是本文所要貢獻與討論的地方。


心理治療的一種切入觀點:這是由於「內在的心智狀態」處於某種困難的緣故。也就是內心受苦,需要幫忙的情況。


【拖延的原形!內在多種聲音之間的衝突】

什麼樣的困難與受苦呢?那就是:

人的內在,處於多種感受之間的拉扯與衝突。


最常見的是「強烈的被剝奪感/疲憊感」v.s.「嚴厲批評的內在聲音」兩者的衝突。

舉例來說:

「強烈的被剝奪感」像是

我真的好累喔,只想吃不想運動

我已經工作整天了,為什麼不能夠好好休息

v.s.

「嚴厲批評的內在聲音」像是

為什麼別人就做得到(下班後運動),我卻不行

你怎麼這麼懶、這麼沒有意志力

別人都在努力,你會被淘汰!


看見這點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內在有這麼多不同聲音的衝突、對抗與掙扎,我們會受苦,會拖延,夾在「想做跟不想做」之間。


怎麼說?


讓我們想像一下,這些內在衝突大幅下降的情況。

如果沒有人逼著自己,自己也不逼著自己。如果心中沒有這些「嚴厲批評的內在聲音」。

此刻的自己會去做什麼?真的會做拖延那當下在做的事情嗎?


會滑手機IG、FB?打手遊?攤在沙發上看電視?

許多人說:我寧可去洗澡睡覺、出去玩、或其他「真正能夠」帶來休息與快樂的事情。


就算真的要滑手機、打手遊,也不會打得這麼有「罪惡感」與「自責感」!

不會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或不該做這些事情。搞到沒有生產力,也沒有休息到的雙輸局面。


而解套在於鬆動內在衝突之間,互相拉扯的強度。

筆者的臨床經驗是,內在「嚴厲自我批評」力道能夠下降時,「被剝奪的疲憊感」會相對減低,做事情的原動力也會相對提升。

具體的大方向是

【覺察內在的自我批評,找回自我寬容】

這也是心理治療的著力之處,我們陪同個案在思考,何以「嚴厲自我批評的習性」,這種內在困境會形成?


在此提供一個協助理解的例子:
筆者之前有教導國小學生的經驗,我發現自己的某些學生經常在課堂上拖拖拉拉,或者相當被動。

這些學生的家長未必是鬆懈不管教,反而有些家長是虎爸虎媽,高壓到旁人都覺得害怕。

孩子沒人在旁邊盯的時候就想休息,對孩子來說,學校跟上課反而是喘息放空的地方,不想再努力了。


筆者從這個經驗中體會到,人在過度高壓中,可能會像是荒漠中飢餓又負重的瘦巴巴駱駝,再怎麼被鞭打,都無法前進,只想休息。

也因此當我們對自己「過度嚴厲」,也更容易讓自己不想努力。


當然,每個人有非常不同的成長背景、性格、思維方式與生活條件。這只是切入可能性的其中一種。

這也是為什麼心理諮商/治療,不是看心理書籍或線上課就能取代的,並沒有一種標準公式可以套用在每個人身上。

當我們花一段時間,探索自己的內在,何以自己會形成這樣的嚴厲自我?

假以時日,也能一點一滴地,慢慢重新塑造自己的內在心智世界。


如此一來,有一天,將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寬容又不失敦促。

不用嚴厲批評自己,也有動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更踏實的生活。

大大降低拖延的可能性。


各位讀者在自己的生活中,若意識到心中住了一個「嚴厲批評的內在自我」。

不需要緊張,也不用急著「剷除」。「剷除嚴厲自我」,這樣的念頭本身,反而就是一種嚴厲。



需要做的是自問:此刻我可以怎麼比較溫柔的對待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說不定反而會讓自己比較有動力「前進」。

同時,一邊探索自己的成長經驗。

這將會是自我療癒一個很好的開始。


文/張庭綱 臨床心理師

#拖延 #自我批評 #自我探索 #原子習慣 #習慣

#減重心理 #飲食心理 #心理諮商 #心理治療 #心理師

#心理食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