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超多邏輯表達說話課,書店排行榜總也有不少教人表達的書。
你有沒有想過,說話快狠準、全面且完整,也能有壞處?
市面上超多邏輯表達說話課,書店排行榜總也有不少教人表達的書。
你有沒有想過,說話快狠準、全面且完整,也能有壞處?
面對拖延,追求速成的主流推薦作法,是採用各種證實有效的行為療法策略(如著名暢銷書原子習慣),將困難的事情予以習慣化。
不過「知易行難」卻始終是一個問題。
筆者觀察到,有許多人並不是不知道這些方法、也嘗試過,卻仍然處於理智上知道,情感上卻強烈抗拒執行的狀態。
使得前述再有用的行為策略也派不上用場。
心理治療的一種切入觀點:是由於「內在的心智狀態」處於某種衝突與困難的緣故。有沒有其他出路?這也是本文所要貢獻與討論的地方。
著迷於電玩與影視戲劇,到底是精神食糧還是心靈的慢性毒藥呢?
現代人沈迷於電玩或影視時有所聞,如果我們只是直覺對沈迷於其中的人說:「你太沈迷了,要克制一下啊!」
那就太可惜了
本文一起討論沉迷與成癮的不同觀點。
片段一:「我不愛吃蛋糕,但是這個時候買母親節蛋糕,可以讓我有種過節的感覺。我會想起母親還在的時候,我們全家都會… 閱讀全文 當人無法依靠,你依靠什麼?那些依靠「食物」而非依靠「人」的片段
在心理成長與心理類的書籍中:「內向」、「高敏感」的特質或人格標籤,是近年蔚為風潮的題材,也受到大眾歡迎。本文將以概念上最容易理解的——「內向」,來談「我們何以容易認同自己是內向者?」。
電影《媽的多重宇宙》中,楊紫瓊飾演的55歲的華裔移民母親,透過多重宇宙中的種種體驗與學習,拯救世界免於魔王所毀滅。本文僅專注討論電影中的食物—貝果,貝果的象徵意義,究竟是帶來人生解脫或是逃避痛苦?
你是否曾經陷落這樣的感受:失去所愛的人,可能是過世,也可能是關係結束(比如分手)。
你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他/她」了,但你彷彿不知道還失去了「什麼」,心中感覺到無比的空與冷。
失去「他/她」,是外在的實體。
失去「什麼」,則是內在的意義與象徵。
這種你知道失去了「誰」,卻不知道失去了些「什麼」的感覺,是憂鬱的可能性之一。
某些聲響令自己全身發抖;人群擁擠令自己焦躁不安;一句平淡的話就令自己勃然大怒或大哭。
你會不會覺得有時候自己當下對一件事情的反應太強(或太弱),超過了一般反應、不符合常理?
這些有可能是創傷反應,但也未必都能用創傷反應來解釋,還有許多可能性。
然而書中提供的一個指引,卻非常萬用:
從自責、沮喪地對自己說:「我有什麼毛病、什麼問題?」
重新修正為對自我好奇與探索的問:「我發生過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