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比體重更重要的事情嗎?減肥減重不能只知道量體重

你是否會在減重的時候,每天都量體重?或者每每運動後就要量一次體重,作為減肥成效?隨著體重數字的上上下下,心情也跟著起起伏伏。但光用量體重這件事情來判斷自己運動/節食/減肥有沒有效,或許沒多久就會讓你感覺到氣餒。我們想跟你一起思考一個可能性,體重未必是衡量減重成效的唯一一個好指標。

就如人生中的不同階段不該再用同樣的指標來衡量自己的努力與付出有沒有價值,是不是成功。有的人在年輕時用自己存了多少錢來判斷是否在同儕中少年得志,老了衣食無缺時或許反而覺得用身體健康/家人安在來衡量生活品質才是有意義的。

我們提出這個論點並非說決定要減掉多少公斤的體重作為減肥目標是不對的,而是不同的階段不能堅守著同一個指標。比如說父母或長輩會用身高來衡量孩子有沒有健康長大的標準,但是到十八歲、二十歲甚至二十四歲之後,我們不會再用「身高」來衡量自己有沒有健康的成長。我們檢視自己的指標比較常像是體態、氣色甚至行頭氣不氣派(視作一個人過得好不好的指標)。

同樣地,我們來看減肥這件事情,如果我們已經距離一般體重有一段距離,比如160公分,90公斤, 那麼將「減去__公斤」做為減重成效是個相當有意義的指標,體重很容易反映出運動以及飲食控制的成效。

但隨著慢慢有效減重,從90公斤到85…75…65…,減重速率已經不再像溜滑梯下降,成就感也不如過往。「減去__公斤」做為減重成效並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因為好的指標必須反映你在有效且正確的方向前進。很可能我們已經正在朝正確的生活方式、運動模式、飲食習慣做調整、維持規律。但是體重減少的速率不如過往,讓我們感到沒有進步時,我們就很有可能在這個時候操之過急,想要更努力、採取更激烈的運動方法,只為汲汲營營於體重數減輕。

但這是否還具有意義呢?很可能已經背離本意。

這時讓體重數字減少的需求是成就感的需求,可能不是當初想要減重的目的了。因此回歸到目的,總是最重要的。當初自己為何想要減重?這對只在乎體重數字變化的人,以及BMI已經小於24的讀者更為重要。

許多企業發現設定KPI、追求KPI達標或成長,短期或許對公司營運有幫助,但是對公司長遠來說未必見得是在更好的方向前進。我們用生活常識來舉例說明,餐廳追求來客數(減少的體重數字),不斷祭出行銷特價買一送一的手段(劇烈運動、錯誤節食),雖然來客數增加了(體重確實減輕),但是風潮一過、廣告行銷經費燒完(身體搞壞),又再度門可羅雀(復胖)。同樣的,追求體重數字的降低,不斷地採取劇烈運動或者錯誤的節食手段,雖然體重卻時減輕了,但是身體搞壞、運動傷害,反而花費更多時間養傷、休息、補身體,很可能又再度胖回來。

設定目標可以指引人的行動,但時時需要回過頭來檢視是否在自己想要的路上前進。最當初想要減重的理由是什麼?是身體健康或者希望促進人際關係?如果把目標訂在減去體重數字,而不管減掉的是肌肉、水分還是脂肪,那真的還會帶來健康嗎?如果減去體重,卻沒有正視內心那個充滿不自信的自己,真的可以迎來好人緣嗎?

行動呼籲

在此,我們鼓勵各位讀者再次好好思考,若您想要減重,但是還沒採取行動,可以自問「我是為了什麼想要減重」,若現在您已經在減重的這條路上,那麼可以多問問自己,「我現在衡量自己減重成功與否的標準,是否真的能讓我離我心中的願景與渴望更靠近呢?」

無論是動筆獨處思考、找朋友聊、尋找專業人員顧問諮詢,都是一個好的開始。想清楚自己設定目標與行動的初衷可以讓我們的方向不致偏離過遠。不僅減重如此,諸多事情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