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重要的人為何憂鬱、過量飲食?對他/她「又愛又恨」可能是關鍵

你是否曾經陷落這樣的感受:失去所愛的人,可能是過世,也可能是關係結束(比如分手)。

你知道自己已經失去「他/她」了,但你彷彿不知道還失去了「什麼」,心中感覺到無比的空與冷。

失去「他/她」,是外在的實體。

失去「什麼」,則是內在的意義與象徵。

.

好比住房失火,除了外在價值。

帶來更大痛楚的是,房子背後象徵「家與安全感」,這些意義的失落。

佛洛伊德在其經典文章中指出,這種你知道失去了「誰」,卻不知道失去了些「什麼」的感覺,是憂鬱的可能性之一(註1)。

後續也有諸多科學性研究繼續追隨、驗證、修正這些論點 (註2)。

.

「人與關係」的失落也是,當所愛的人離開身邊,短期內哀傷是正常的。

然而,當「他/她」,所象徵的重要心理意義,如果「看不見」,不知掉到哪裡去、找不到。

就相當容易出現長期的內在的空洞、虛無與憂鬱。

.

甚至,如果「所失去的他/她」背後重要的心理意義,不只有「好的一面」。

還有更多複雜情感,諸如:憤怒、怨恨、鬆了一口氣、罪惡感…..等各種矛盾感受混雜在其中。

也就是說,當我們所失去的對象,「又愛又恨」越強烈,在處理失落議題上,就會更困難。

.

改編自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濱口龍介導演的電影——《在車上(Drive My Car)》。深刻描述這些又愛又恨的重要之人,他們過世之後帶來的心理狀態。

電影中,男主角深愛的妻子猝逝前,意外撞見妻子外遇;女主角的母親虐待自己、又楚楚可憐,在災難中「意外」身亡。

電影呈現男女主角偶然相遇,彼此支持,共同消化這些生命中對重要人物,愛恨交雜、難以放手的情感。

.

當人還活著/還在交往時,愛恨交雜就已經很難處理;

當人過世、離開時,就更不容易和解了。

這種情況下,時間未必能夠撫平失落的傷痛。

失落所留下的是深深長遠的憂鬱,與空洞的自我。

.

於是,靜下心來,

消化背後失落的意義與情感,於是變成一生重要課題。

.

這些課題,除了看見失落的內在意義,

也需要用相當長的耐心、慈悲與自我疼惜去走過這些傷痛。

.

筆者看到,有些人會用不同方式處理傷痛,與內心的空洞。

尤其用過度飲食、埋首工作、酗酒、尋歡作樂、尋找各種對象來填補空洞。

總有一天會發現,這些方式不是長久之道。

失去重要的人,這趟「內在和解」與「拾回自我」的路程並不容易,

.

此刻,就能問問自己的內心,這些失落的重要他人,象徵「我內在的什麼失落?」

開始這趟「拾回自我」的路程

如果看見自己在這個失落的處理,感到困難的時候,心理師也可以陪伴你共同走這段路程。

.

註1

Freud, 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Standard edition14(239), 1957-61.

註2

Sekowski, M., & Prigerson, H. G. (2021). Conflicted or close: Which relationships to the deceased are associated with loss‐related psychopathology?. British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

#心理食嚥室 #失落 #哀傷 #悲傷 #親人過世 #死亡 #愛人離開 #哀傷 #消化心理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