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他焦慮時吃得多,我焦慮時卻吃不下?

沒食慾

B因為業務緣故,近期常跟同事A合作,需要一起向重要客戶簡報開會。

B留意到一件事情,A跟自己一樣都是蠻敏感,也容易緊張焦慮的人。

不過何以A開會前零食吃個不停,但自己開會前總是一點食慾都沒有?

我們可以怎麼思考這樣的不同?

依著情境脈絡,

一個人用力拍桌時我們知道他在生氣;掩著臉的時候知道他可能是沮喪難過。

有些直觀的行為,容易讓我們知道一個人的情緒狀態

飲食行為,經常是情緒狀態的表現出口之一,卻不容易直接觀察背後的運作歷程。

好比對A來說,吃個不停,是A一直以來面對困難時,幫助自己轉移注意力的方式。

然而對B來說,沒有辦法吃,是B正專注面對困難,進入全面備戰的狀態。

對B來說這個時候吃東西,就如同,邊騎馬拉弓打仗邊啃雞腿,是荒謬而不可能的。

飲食過量或缺乏食慾,往往都只是表象。

每個人,因著性格、情緒狀態、思考歷程而各有殊異,很遺憾地沒有固定公式可以套入。

人內在的思考,以及面對內在困難的處理機制是獨特的。所以才會有的人焦慮時吃得多,有些人焦慮時卻吃不下。

但是飲食過量或缺乏食慾,隨之而來的過重或過瘦問題,會讓人想要解決。

這時,努力減重、尋找開胃配方,也容易變成邊補洞、邊破洞的表面作為。並不是在處理核心的內在情緒困難。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只要看到表象,就可以深入探索,這些都可以思考,都可以細細消化。

好好花一段時間,看見並理解表象背後的意義,就有機會可以走出另一條路。

好比A(非特定實際案例,而是綜合常見臨床現象的描寫。)

A焦慮時會透過吃個不停轉移注意力,他可以回想到上大學讀書離家前,他們家在每個晚上開飯時,餐桌上的父母總是因為經濟開銷、用錢意見分歧的緣故,話語針鋒相對。

家中小孩們只能埋首吃個不停不要搭話,才不會突然淪為被檢討不認真讀書,成為被遷怒的砲灰。

A當然長大了,但是某種處理威脅感受與內在衝突的方式,已經內化成為自己的一部份了。

無論是心理諮商,或者省思個人生命經驗,透過「情感」去體驗,而非「頭腦」去分析,重新經驗不同的可能性,將會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心理食嚥室 #食慾 #沒胃口 #吃不下 #一直想吃 #飲食過量 #減重 #增重 #減肥 #減重心理 #飲食心理 #心理諮商 #心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