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張庭綱 臨床心理師
疫情期間許多人會WFH(work from home,在家工作),面臨一個狀況是,活動量減少,吃東西的機會大幅提高,體重跟著節節上升。
有的讀者的情況是正餐吃得過多,比如說自己下廚,硬吃把剩菜吃光。有的讀者是零食吃太多,本篇我們著眼的重點是減少正餐以外的攝食機會,因為這是許多人在家容易吃胖的罩門所在。筆者在此提供外在與內在招式各一則。
第一則,將食物、水果收納到零食櫃:不要擺在桌上,東西擺在顯眼的地方就是暗示自己要把它吃掉。就跟超商、大賣場櫃台或藥妝櫃台放一些加價購的商品或小零食,增加曝光率,提高購買率一樣。所以,不要增加家中零食在你眼中的曝光率。當然,減少購買的零食量是根本之道。
第二則,理解自己的食慾與情緒出口:疫情期間大多數人將自己關在家中,原本活動的形式轉變、情緒出口也有所轉變,有的人本來常會排解情緒的方式或許是出門跟朋友唱歌、看電影。疫情期間,在家裡可以選擇的活動縮減,若本來就沒什麼室內興趣嗜好活動的人,恐怕除了看電視睡覺以外,還能獲得樂趣的活動,就是飲食。
根據筆者臨床經驗,如果飲食作為一個人的情緒出口,要他少吃通常效果有限,因為人的情緒一定要有地方去,情緒沒有地方去就是往心裡更深的地方去、走到更難受的身心狀況。
若問題不大,只是心裡稍悶,簡單的作法是想方設法培養一個新興趣或挖掘一些有趣的事情,有的人是鑽研廚藝、研究新食譜(當然做菜的份量還是要拿捏);開始整理家裡斷捨離;跟三兩好友邀約線上桌遊活動;學習簡單的新樂器、唱歌;玩香精、精油;追好劇,各位可以發揮創意努力挖掘室內有樂趣的活動。
若情緒壓力大,不是轉移焦點就可以放過。首選是可以找專業的心理師探索內心世界,疫情期間可尋求線上諮商(許多心理治療所、諮商所、醫院已有提供此服務);若還沒準備好要跨出這一步,請動筆好好書寫或畫出內在狀態,透過自由書寫,塑造一些理解自我的空間,當繁雜的思緒或情緒可以成形,一般而言就有稍微和緩的可能。
筆者鼓勵可以從這樣的自我提問開始,在白紙上動筆回答這些問題:
1.我現在感覺到_______(什麼樣的心情感受)____________
2.我會感覺到(這樣的心情感受)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如,
我現在感覺到 鬱悶難過
我會覺得鬱悶是因為 我很想念我南部的家人,疫情讓我不能夠探望它們。
如果有辦法,再多問兩層:
我之所以會想念家人是因為 我期待回家的時候可以吃媽媽煮的飯,可以跟它們說說笑笑。
我心中會有這些想回家的畫面,是因為 孤身在台北打拼,真的感覺到好疲倦。
在這個例子中,藉由文字書寫,我們連結疫情之下的鬱悶情緒其實跟隻身在異鄉辛苦工作,渴望獲得家人的溫暖支持卻受到阻斷有關。
接下來,繼續動筆回答:
3.是否有些什麼是我現在可以做,做了會感覺到好一點的?
如果有,而這件事情很容易的話,就去做它
比如打通電話給家人。
如果這件事情需要耗費一番功夫、複雜許多的話,請嘗試切割成十個步驟,或拆解成你能想到的最小單位,去做其中一部份就好。
如果有些情緒跟它的原因所在未必有些什麼可以做,比如親人過世、童年創傷,那麼要緊的是看見這些情緒經驗可能仍存有些未消化、未走過或者未完成的部分。不要著急,慢慢的透過文學、電影、團體經驗分享、個人心理治療梳理這些情緒,會是有用的道路。
以上是與各位的分享,此外關於自由書寫的技巧,有一個最基本的小提醒:動筆書寫跟純粹用頭腦想、只是眼睛看過,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就像某些議題或困難,人會有盲點,用自己的頭腦想跟找個人談,也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在此鼓勵各位嘗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