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飲食看心理:木瓜牛奶成為台灣經典飲料的要訣,如何發揮於個人的內在探索?

木瓜牛奶
木瓜牛奶

文:張庭綱(看見心理諮商所-臨床心理師;心理食嚥室-平台作者)

每一個經典都曾經是一個新潮的流行,木瓜牛奶是台灣特色飲料的經典始祖,不曉得這杯飲料是否打從你出生時就很普遍,因而覺得理所當然?還是你見證了它的興起與流行?事實上,這款飲料的成功,至少是兩種條件的結合:「妥善保存」與「勇於嘗試」,加上能克服本文想告訴大家的某種阻力。主題看似獵奇,然而這確實恰好是人的生命能激盪出火花、變化與成長的關鍵之一。讓我們藉由木瓜牛奶,一起來認識飲食文化,也探索個人的內在世界。

本文思路深受佐餐文字(阿佐)對木瓜牛奶的介紹所啟發,讀者若欲瞭解更多對木瓜牛乳起源的精采介紹,詳參文末連結(註一)。大致上來說,木瓜牛奶的發跡與1950年代冰菓室的興盛有關,例如著名的彰化木瓜牛乳大王創立於民國47年,至今已逾一甲子。在1964年,全台冰箱普及率只有0.6% (註二),而到了1970年代,冰箱這個當今對我們來說再也平常不過的家電才逐漸普及。有了冰箱與冰果室兩大利器,此時,對木瓜牛奶這位潛力股來說,萬事俱足只欠東風的態勢才終於形成,因為鮮奶跟切塊木瓜都是需要在冰箱「妥善保存」的食材。

而東風為何?當時搭上政府鼓勵畜牧業發展的順風車,當木瓜產出過剩,牛奶產量也不少的情況下。眼下不知道是誰「勇於嘗試」,讓木瓜跟牛奶碰撞激盪在一起,兩者在果汁機中結為連理,美好的滋味開始大肆流行。

「妥善保存」加「勇於嘗試」,迸出的美味,在歷史與當今的飲食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們不必遠赴法國,就可以透過罐頭一嚐歷史悠久的鵝肝醬。甚至當今流行食品中有不少特殊風味的罐頭美食,像是「日式章魚燒罐頭」,皆是保存技術良好加上勇於嘗試而得以實現的例證。

將視角由外在美食轉向個人內在

有趣的是,不僅是美食,「妥善保存」與「勇於嘗試」對探索個人的內在世界也頗有幫助。舉例來說,心理治療中透過固定環境時間的架構設置、合作的治療關係建立、形成開放自由的思考氛圍,讓平常不容易在生活中被留住的想法與情緒,得以在治療室中拿出來聆聽與思索;也讓潛意識得以在意識中浮現。

譬如在家裡我們焦慮、擔憂、壓力大的時候,可能會想吃吃喝喝排解情緒;平常與人互動時,腦中若出現了驚世駭俗的可怕想法,會冷靜地壓抑下來,要自己不要胡思亂想;生命中曾經有過的傷痛與回憶冒出來的時候可能會想買醉麻痺自己。我們平時未必會去理會與聆聽這些內在聲音。但是在治療室中,透過心理治療中的不批判並允許自己進行自由聯想,這些平常生活中會消散無蹤的情緒與念頭將能「妥善保存」,得以進入「勇於嘗試」的階段。

「勇於嘗試」在於深入好好看看心中出現的各種想法、感受,我們將會發現其中潛藏著平常我們無可向他人奉告的慾望、動機,甚至是某些自己不想去看到,某些讓我們無法自我感覺良好的部分。

好比我們都認同慈母的形象,許多新生兒的母親照顧嬰兒到筋疲力竭、缺乏睡眠時,或被嬰兒咬傷、剛幫嬰兒洗完澡馬上又便得到處黃金時、辛苦餵完奶卻又吐光時,有些母親會在心裡冒出恨自己的孩子的念頭,想丟掉孩子,有時甚至會被自己各種「不像母親」的念頭給嚇到。

然而要緊的是,「勇於嘗試」看看這些念頭的時候,反而有助於支持一個母親:原來此刻我之所以恨我的孩子是因為他可以想哭就哭、想鬧就鬧,而我卻必須做一個好媽媽。可是我也有好累、好想要像個孩子般任意休息、任意哭鬧的時候啊,其實我好羨慕我的孩子可以完全的只接受照顧!

「原來我恨我的孩子,只因在疲倦之時,如此羨慕他能展現我心底也想展現卻無法展現的那一面。」

「但此刻的我,已經不像嬰兒需要100%的全時照顧,身為成人,我只需要一些些休息與支持,好比丈夫、月嫂的幫忙。我就能回復某些力量,繼續跟我的孩子相處。這是現實中成人的我,與真實嬰兒的不同之處,我有更多力量承受挫折與痛苦。」

看見這點,母親可以尋求支援及照顧,不需要否定有著怨恨孩子想法的自己;不需要否定自己心中的嬰兒面向。於是一個恨嬰兒的自己,跟一個愛嬰兒的自己可以同時存在

「勇於嘗試」聆聽自己內心深處想法的母親,非但不會真的傷害自己的嬰兒,反而更能重新調整自己的步調、促進自我接納。不限於母嬰關係,在愛情及人際關係,也能有這樣的內在探索。這是「妥善保存」各種欲念、感受,「勇於嘗試」探索,所能獲取的內在寶藏──促進自我瞭解與自我接納,並有進一步的動力面對外在現實的挑戰。

然而,這種「創舉」,無論是內在探索或外在環境,未必人人都能接受。

一如不愛木瓜牛奶的人不在少數

正當我們為木瓜牛奶的美好歌功頌德的時候。筆者的泰國通朋友跳出來說了一句令人跌破眼鏡的話:「你知道嗎?其實很多泰國人不喜歡喝木瓜牛奶。」這怎麼可能?木瓜牛奶的香醇濃郁,竟然並非人人喜愛。

朋友解釋道出其中一個原因,這是因為泰國人的飲食習慣,木瓜經常是拿來作為鹹食來入菜。大家耳熟能詳的涼拌青木瓜,就是泰國家庭的家常菜,木瓜經常是在還比較青的時候就拿來「殺」了,而且以做成鹹味料理為主。因此,木瓜牛奶可以說是跟泰國人的飲食習慣相當不同的一種木瓜存在體。

也就是說,即便是「妥善保存」與「勇於嘗試」下的產物,也未必皆大歡喜。在這個例子中的阻力是跟一個人原本生活的習慣偏好相差太遠了,甚至是個文化阻力的存在。

同樣的,不只是飲食習慣。內在探索,或說「向內看」,如果不是一個人習慣的思維方式與情感慣性,那麼就容易讓人敬謝不敏。(想像泰國朋友對你端上木瓜牛奶時露出尷尬卻不失禮貌的微笑)。不過說真的,這會不會錯失一些獲得寶貴體驗的可能性?無論是外在嘗試體驗新事物,或進行內在探索。

除了尊重個人價值觀的選擇以外,筆者有個提議,或許是處理這種阻力,打開自身接受度的好方法,不只在心理治療中,在個人生活中也有機會實踐。

培養聆聽內在聲音的習慣

還記得前面提到有的母親會被自己恨孩子的念頭給嚇到,想都不敢想嗎?對自己的內在世界陌生,是內在探索的主要阻力之一。然而這是可以培養的習慣,我們需要的是:在生活中找到能「妥善保存」內在思緒及感受的外在環境,配上「勇於嘗試」探索的個人意願。

舉例來說,下次試試一個人看電影散場的時候不要急著離開,在上工作人員名單的時候,跟著片尾音樂好好沉澱心情(妥善保存內在思緒的環境),思索一下這場電影令自己最有感的畫面是哪些?這些情節為什麼會觸動自己?能聯想到自己生命中的什麼經驗或回憶嗎?(勇於嘗試)

或者爬山登頂,去到海邊,被廣闊美景所撼動時,除了拍照以外,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坐下來沉思(妥善保存內在感受的環境)。任由內在思緒流動,想想自己生活上的當前狀態,問問自己期待的生活步調是什麼?(勇於嘗試)

聆聽內在聲音,未必總是能讓煩惱迎刃而解,但能夠讓我們對自己心中的各種聲音不再感到陌生,更了解自己,打開對內在各種思緒與感受的接受度。

某天當我們在人生中的重要時刻需要作出決定時,無論工作上的職涯選擇,或人際關係中的言行回應。透過獨處、自我省思、心理治療…等種種途徑,當我們已經打開聆聽自我的接受度,對各種內在聲音比較熟悉,我們會有更周全的思量,比較不會在衝動之下只依據單一種內在聲音採取行動。

培養聆聽內在聲音的習慣,會幫各位讀者提升挖掘到各種寶貴內外在資產的機會,同時促進自我瞭解與自我接納,做出更理想的選擇。

筆者舉了兩個創造環境保存思緒感受,勇於探索並聆聽內在聲音的例子。各位讀者有更多自己的小撇步或方法嗎?歡迎在下面留言讓大家參考學習。

註一
佐餐文字—《木瓜牛乳,才是台灣飲料界最德高望重的老前輩》
https://everylittled.com/article/97771

註二

台灣工業文化資產網—《1960年代到1970年代:在政策保護下開始發展》

https://iht.nstm.gov.tw/form/index-1.asp?m=2&m1=3&m2=78&gp=21&id=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