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都吃不下、沒胃口」,憂鬱的人為何食慾改變?

文/看見心理諮商所 張庭綱 臨床心理師

食慾是瞭解情緒狀態的入口之一

憂鬱症已經被視為一種有生理性因素影響的精神障礙症,在這過程中我們很容易變成一個自己很陌生的人,生活型態跟習慣可能完全改變,其中包括吃不下、沒有食慾。

除了透過藥物的協助改善食慾外,我們想邀請讀者透過另一種觀點來理解「食慾的心理意義」,來促進對自我心理健康的照顧。

你是否曾經在心情沮喪低落時沒有食慾?食慾的改變,與連帶的體重顯著變化,是處在憂鬱心情的人或憂鬱症患者可能會有的現象之一。這往往是一項令人困擾的狀況,食慾長期增加容易讓人過胖,變得缺乏自信;食慾減少則會疲勞、無精打采、缺乏能量與活力。

其實,食慾是瞭解我們情緒狀態的敲門磚之一,讓我們一起透過幾種常見的可能性來思考,憂鬱的人為何食慾改變?

從生理層面來說,如果已排除其他生理疾病,憂鬱大腦中的神經傳導物質失衡(比如血清素),是影響食慾的一種可能解釋。然而換到心理層面做思考,筆者從臨床工作中留意到,對於活著的意義與存在的價值感到懷疑,或失去對自己來說有重要意義的人事物,是身處憂鬱之人經常正面臨的重大心理議題。

請各位讀者稍稍回憶自己人生中那些憂鬱沮喪的時刻,是否曾經對自己的價值感、存在感有所懷疑,或蒙受重大的失落哀傷?

好比工作挫敗被主管貶低;失業覺得自己沒路用;親密愛人離自己遠去;重要親人過世後自己一蹶不振⋯⋯這些經驗都可能深深地將人拋向內心淵谷而爬不起來。

「我的價值在哪裡?」「只剩下我一個人還有什麼意義?」這些聲音就像峽谷回音不停盤旋於內心。又或者,不一定發生什麼重大事件,就只是一直以來總有這些自我打擊的內在聲音在耳邊低語。

這樣的連結代表著什麼?沮喪心情跟食慾有什麼關係?

讓我們回到最基本的經驗去思考,若是一個小孩童言童語地問你:「人為什麼要吃飯呢?」你會怎麼回答?一般爸爸媽媽可能會回應:「人會肚子餓啊!活著就要吃飯喔。」「這樣你才可以長大、長高喔!所以你要好好吃飯。」

是的,人吃飯是為了活下去跟成長。

人的生命與體能部分依靠飲食供給,吃飽才有力氣做事。那內在呢?我們的內在生命是否存在精神食糧,供給自我價值感與平靜喜悅等養分?精神食糧並非唱高調,甚至非常務實。

我們可能透過工作成就感、領薪水來經驗自己身為成年人的尊嚴與價值;透過身邊愛人朋友對自己的欣賞與疼愛而感到安慰;透過家人的陪伴與存在獲得安全感。若這些支持心理層面的存在瞬間被抽離了,人就有可能在情緒層面陷入衝擊與創傷。

衝擊力道因人因狀況而異,一百個人有一百種情況,某些情況下確實可能讓人深深陷入憂鬱。這種內在心靈層面暫時缺乏養份而乾枯的情況,恰好體現於外在沒有食慾,兩者相互影響。而身心連結的相關性,持續在當代研究中被指出來。

因為憂鬱而食慾不振,這種內在情緒的狀態並沒有統一的梳理方式或標準的問題解決之道,畢竟每個人面臨的狀況與故事都不盡相同。但同樣需要的是溫柔耐心地看自己的內在怎麼了,試著停止找更多理由來懲罰自己、貶低自己。

給自己機會思索,原本支撐著自己心裡的某些部份是否只是暫時消失了?是不是有機會重新用另一種形式再次給自己力量。透過閱讀、旅行、人際互動、心理諮商等方式,給自己時間去尋找答案。 憂鬱之時哭泣難過很正常,食不下嚥也很正常,無論吃不下的是食物本身或他人的安慰鼓勵。

但是要相信:

「能夠邊哭邊吃飯的人,活得下去。」

——引自日本影后松隆子所主演日劇<四重奏>劇中對白

不需心急地要自己趕快振作起來,立定遠大的目標。先慢慢地從好好吃飯、照顧好自己的生活起居開始,可以的話做些自己平常喜歡的事,就是身處憂鬱低落之時能踏出的一大步。


本文同步刊登於關鍵評論網

經責任編輯:游家權

與核稿編輯:翁世航

協助編輯,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