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華人文化鼓勵努力吃苦當吃補,不要放棄,這是好事嗎?
這問題太複雜
而且要回答:為何想要放棄(why)?
似乎得問:放棄什麼(what)?
通常有建設性的方式是限縮或套用情境去討論
比如放棄學琴、放棄減重、放棄做某個工作、放棄維持某個關係
這才有意義吧!
但這次讓我們偏偏反其道而行
抽象的討論:為何要放棄?
▍首先,「放棄」意味著:不再投注能量在某項事物
可是有不少情況是
我們看似表面放棄某事物
但是心理經常仍然在懊悔或在意,自己「沒有做」或「沒做到」。
比如說小明放棄減重了,但是小明心中仍然在質疑自己「為什麼做不到」,意志力薄弱,懊惱自責。
或者,小明已經放棄念研究所的願望,但是十年後,夜深人靜時,仍然在想,要是當初我沒有聽爸媽的話,繼續念書,會不會我現在過更好?
其實嚴格來說
減重跟念研究所
在小明這個人身上
或許從來沒有真正的被放棄過。
因為小明內心世界,仍然持續、反覆地,
投注意念與能量,在減重跟念研究所。
▍那麼,什麼是確實的放棄?
好比,
「我曾經嘗試過做學術研究,也幻想過念博士,但是後來我發現我更喜歡實務現場工作,投身業界」
這種放棄,涉及了「能夠放下」。
這樣的放棄,涉及到投入成本,以及收穫滿足,兩者考量之間,能達到平衡。
有些人開店創業,盈餘收入跟過去受雇差不多,但是因著心理滿足感、成就感,可以當自己的主人,而能夠繼續撐下去。
此時,不放棄是好事,可以繼續思考前進的可能性。
有些人純粹開店做生意賺錢,賣的東西,是否有興趣不重要,那麼收入考量的占比更高。
如果長期下來,收入跟付出心力不成比例,放棄會是一個好的選項。
▍如果問題是,「想放棄,卻無法放棄?」
好比,前述的小明,無法放棄,是因為在減肥與念研究所之間
仍然有「強烈的情感灌注」。
減肥對小明來說,有自尊跟自己是否值得被愛的外貌議題。
使得小明對減肥這件事不斷地灌注情感。
儘管減肥花費的時間金錢成本,跟減去體重的成效之間不成比例,
小明就算表面上已經「放棄」減肥。
小明仍然在心中感受到痛苦。
仍然反覆想像要是自己真能減肥成功的模樣。
無法真正「放棄」。
由此可見,我們需要思考的是,何以會有強烈的情感灌注?
而非,要不要放棄,這種非黑即白的答案。
你心中也在猶豫是否要放棄某樣事物嗎?
一起思考我們對這個事物灌注的情感吧!
想清楚了,再做決定。
#減重 #減肥 #放棄
#心理諮商 #心理治療 #心理師
#張庭綱心理師
#心理食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