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飲食掩蓋內心的痛—談重新接觸內在感受

曾有朋友分享:「我有注意到自己常常在工作不順心、有挫敗感的時候會想喝珍奶。發現這一點之後,現在當我有突然很想喝珍奶的衝動,我會想一下是不是我現在的心情不好。」


當然有時想喝珍奶就只是心情好或同事揪團訂飲料,只是這個例子當中的朋友注意到一件事情——喝珍奶跟安撫情緒這兩件事連結在一起了。

這可以有很多的解釋或猜測,好比過去曾經在喝珍奶的時候感覺到某種愉悅、幸福感;或者喝珍奶的當下親友之間聊天和樂融融,這些相關聯的美好元素跟食物連結在一起了(延伸閱讀:為何小朋友喜歡吃速食店,長大後也經常會喜歡[待發表〕)。於是在孤單或難過的情況底下,希望喚起這樣的情境記憶或感受,讓自己感到好過時,人會不自覺地想吃某種美食。


透過食物來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其實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只是這樣的情況若變成滿足情感需要的唯一手段,並且變得反覆、無法克制時,這就會是問題。

臨床心理學觀察到一種現象是,人暴飲暴食的過程中,可以不去感覺某些心中的不快或不舒服。但是大吃大喝結束之後,經常感覺到更深的痛楚與無力感。這種感覺卻又讓人再次陷入暴飲暴食之中。

也就是說,人可能會用飲食掩蓋內心的痛。

在魏晉南北朝的南朝時,有一任宋明帝劉彧。在劉彧年輕還沒成為皇帝之前,當時的掌權皇帝是劉子業,劉彧是劉子業的叔叔。


在文獻上記載,劉彧風度翩翩、頗有才氣。不巧當時的掌權皇帝劉子業,將叔叔劉彧視為自己潛在的敵人,於是設局設計將他騙來首都建康幽禁。關在豬籠裡整天,辱罵嘲笑他為豬王,讓他住在豬籠跟豬群一起生活,要他像隻豬一樣吃豬食,要求他在泥漿爬滾,處在極盡難堪的環境中。


雖然劉彧忍辱求生配合演出,之後得以幸運脫逃,但據聞這些極端羞辱其人格的話語與顛覆其高貴出身的待遇,讓他性格大變,變得極度猜忌他人而且沒有安全感。成為皇帝後的他,越來越沉溺於女色與美食,尤其暴飲暴食特別嚴重,聽說他愛吃魚肚,而且每次要進食幾十斤,最後活活的吃到撐死。


或許我們未必能完全宣稱劉彧就是因為內心苦痛而暴飲暴食,但想必他的進食已經遠遠超出他的身體飢餓狀態時所需的份量,在那種狀態中,進食已經淪為麻痺感官的手段。


我們在講的事情是,藉由感官的享受尋找情緒出口,縱情聲色是一種,沉溺於飲食也是其中一種。當飲食變成不再只是填飽肚子,更是填補內心傷痛跟空虛的方式的時候。一時片刻或許還好,但若長期下來或許會使人陷入一種窘境:吃得過多會使得體重過重,對自己的健康狀態或者自我形象添加負擔,進一步影響人際與自信。


但是為了解除這種困境,如果只是不斷的壓制食慾與減肥,不去處理內心深層的情緒感受,情緒沒有出口終究會爆掉。重新掉回「暴飲暴食—減肥—暴飲暴食」的迴圈之中。


如果我們擁有飲食與心理狀態兩者之間有相關連結的概念,那麼或許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問問自己。在什麼時候我會想多吃/多喝一點什麼?那反映了我內心有什麼樣的需求?這會是透過飲食接觸自己內在感受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