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吃到停不下來?」--飲食心理學與你一起思考食慾

在神隱少女的電影故事中,女主角千尋一行人來到異世界,千尋的父母看到小吃攤上美味的食物,儘管小吃攤沒有任何老闆,千尋的爸媽在飢腸轆轆之下不疑有他,也不理睬千尋的阻止,自顧自地吃了起來。這裡的美食彷彿有種魔力,千尋父母越吃越多,無法停歇竟然變身為豬。千尋眼見做不了什麼,對父母留下一句經典台詞:「不能吃太胖哦,會被殺掉的」,後續展開了想辦法解救自己與父母的旅程。

讓我們把眼光從千尋身上移開到變成豬的父母身上,一起想一個問題,「為何會吃到停不下來?」對於這樣的故事情節,觀眾、影評有各種角度的詮釋與解讀。在此我希望透過其中飲食心理學的解讀觀點,跟讀者共同理解「對食物的不可自拔」這件事。

為什麼吃了卻停不下來?開始吃飯之後我們會吃到何時停下來?

生理心理學從生理角度探討人的知覺與感覺,以生理心理學的角度來說,身體要感覺到吃飽,涉及的生理歷程是需要時間的,大約進食十五分鐘至二十分鐘左右之後,人體會因著血糖上升,大腦漸漸地感覺到有飽足感的訊號,通常可以吃很多的人,仰賴的是在短時間內吃很多。如果吃得太快,胃部來不及消化並釋放飽足感有關的訊號,就容易吃得更多。並且在大吃大喝一陣子之後,才感覺到身體飽到不行。事實上,如果慢慢吃的話,未必真的需要吃這麼多。

但是伴隨著生理變化,在人心中同步進行的情緒與心理歷程也同樣重要。若說「吃飽」是關於吃的生理目標。

那麼關於吃,在心理學的情感、動機層面,也有屬於這個層面的目標與渴望,也就是渴望吃飽所帶來的「愉悅感或滿足感」。進食的目的不只是吃飽不再感到飢餓,吃到具有滿足感,有心理的愉悅感也是重要的渴望。比如我們不會肚子餓在路上看到東西就隨便抓來吃,通常,我們會好好想一下現在在所擁有的用餐時間下、金錢預算下、感受渴望下、用餐目的的不同(比如家人小孩陪在身邊),再思考現在最想要吃以及最適合吃的東西是什麼,最後才做出決定。我們會希望除了餵飽自己以外,還可以透過食物的不同選擇,獲得更多的愉悅感與滿足感。

讓生理的飽足感跟心理的愉悅感可以同步,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倘若單純只為了心理的愉悅感而吃,久了就會出問題,變成所謂的情緒性飲食,甚至是情緒性的暴飲暴食。

千尋的父母何以在這一頓異世界的餐點當中,耽溺沉迷於食物之中呢?我們可以透過宮崎駿的電影情節思考各種意義。是否異世界的餐點有某種神奇的魔力,讓人執著於飲食的情緒面滿足感,而無法因著生理面的飽足感而停下來呢?

「若是現實生活中,這個令人無法自拔的異世界餐點,可能會是什麼?」

是什麼讓人卡在飲食中的情緒面?

是工作的壓力嗎?人際關係的沒有自信嗎?

又或者是心中有苦但沒有可信任的人可以訴說、沒有可以提起興趣去做的事,情緒沒有宣洩的出口?

我們邀請讀者一起思考關於自己的飲食,有哪些情緒意義的面向?這是深入了解連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那部分自己的一個機會。尤其如果經常關於飲食困擾的朋友,經常感覺到食慾失控、深陷於吃了卻有罪惡感等等的議題。與其不斷尋找各種壓抑慾望的方法,不如好好地凝視、觀察我們的慾望。